查看原文
其他

是什么逼疯了一个Manner店员?

月食 App KnowYourself
2024-07-27


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  >  右上角 ··· > 设为星标 ⭐️



这两天热搜上有两件事热度很高,全都是发生在一家叫「Manner」的连锁咖啡店内,一个是顾客催单并称要投诉,随后店员情绪失控,殴打顾客;同一天,另一家 Manner 咖啡店的店员,还是因为顾客催单,向顾客脸上泼了咖啡粉。


图源:新京报


看到新闻后,无论是做过服务业还是没做过的网友都炸了,


「一杯咖啡,火气这么大,何必呢」「你打工,我也打工,何必要闹到这一步?」


 KY编辑部在看到这两个视频的时候,也感觉,这两个店员仿佛已经情绪耗竭了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崩溃?


压垮他们的稻草,是什么呢?

忙到拉屎都要倒计时

工作量到底谁定的?


据我们所采访的咖啡店店员透露,从去年开始,很多像 Manner 这样的连锁咖啡店开始削减店员,从之前的一店 4 人,缩减到了一店 2 人,其中还有一个人是兼职。


这就导致店员经常需要一个人负责接单、制作、出餐的全流程。因为点单系统一直开放,他们往往早上一进店就会看到满屏的订单,10点前是大家买咖啡的高峰期,一上午都会忙得团团转。


那么,在多长时间内保证出餐,到底是谁规定的,店长吗?不,是「算法」。


图片来源:电影《摩登时代》


在一篇关于送餐外卖员的研究中发现,在服务行业,时间分配成为了一种展现权力的方式,谁掌握了时间的控制权,谁就更处于权力的高位。现在看来,算法机制俨然已经变得比人更加「高贵」[1]


这体现在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工作流程被算法严格控制:算法记录每次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,再根据历史数据和预设模型,预测下次的出餐时间。


有人动作快,有人动作慢,机器也可能会突然故障,人也需要休息和上厕所,然而算法可不管这些,算法只要「最优解」。


于是,人被困在巨大的算法系统里,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着系统的运转,但每个人投入的参数也让系统变得越来越严苛,像是踩上了一个转速越来越快、也根本停不下来的齿轮。



图片来源:微博


这也是科技社会学博士 @李子 在《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》专栏里提到的:


「行为变成数据,数据引导算法,又去重复你的行为,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循环。」


于是,不再需要有老板来监督,服务人员受到算法和消费者预期的双重压力——必须要在某个时间内完成任务,否则会受到算法的惩罚,还有消费者的投诉。



但算法控制下的工作量

真的合理吗?


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,Manner 咖啡师一天最多要做 333 杯咖啡,一杯咖啡平均用时 2.7 分钟。


而在我们采访的咖啡店店员看来,2.7 分钟还是太慢了——


在我们门店,高峰期一杯咖啡要在 40-50 秒内完成,做咖啡这件事本身可以很快,但有些消费者会有自己比较特殊的要求,比如具体到要几块冰块、奶要加多少、不要咖啡因等等,这种非标准化的操作就会大大降低生产速度,可算法不会等你。






算法没有把消费者的需求纳入个性化设计,也不会共情店员身而为人的特殊情况,如果今天肚子痛要多跑两趟厕所,也得掐着秒表。


这也就难怪之前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发现,Manner 的店员上厕所都会放个倒计时的牌子,让消费者知道自己会在一定时间内回来服务。


被系统和算法管理的人类,连吃喝拉撒也是要讲究效率的。


图片来源:小红书@是酸辣呀


当我们问及消费者催单情况时,连锁咖啡店店员更是大倒苦水:


每天都被催,要么被消费者催,要么被外卖员催,他们会一直说「快超时了,快一点」,有时候还会被催急了和外卖员吵起来,那就更耽误事儿了。


最可怕的是高峰期突然遇上机器故障,要一边安抚消费者的情绪,一边赶紧想办法处理,人在那时候真的是挺崩溃的。







或许不是一次催促让他们无法忍受,但被系统挤压的压力就像空气里看不见的一氧化碳,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,只需要一点言语摩擦的火星子,就会突然爆炸。


对消费者来说,这种被困在算法里的痛苦,是前台服务看不到的。消费者也只是接收了系统驯化,成了数字劳动 play 中的一环。

新剥削形式的诞生:

情绪剥削


在一个热搜里,我们看到有心理专家建议人们警惕工作中的情绪劳动。但问题是,对于数字算法接管的服务业来说,服务人员所面对的情绪劳动,往往已经超过了正常承受的范围,已经可以说是情绪剥削了。


图片来源:微博


友好的态度、响应顾客额外提出的需求、歌舞表演......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,很多餐饮行业的企业要以「服务好」吸引关注和收入。为了提升店铺的声誉、评级、在社交媒体上成为话题,店员付出了情绪价值,但这部分往往是没有报酬的,还需要劳动者额外进行情绪管理、自我调节。


以本次风波的主角为例,Manner 以店员会做免费咖啡拉花、在纸杯上创作为特色,在社交媒体上收获海量好评,于是去 Manner 点咖啡,并要求店员提供这类额外的服务,逐渐就成了一种「常态」。


而,当情绪劳动成为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进行的劳动,又被雇主无偿占有,这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剥削形式:情绪剥削(emotional exploitation)[2]


它是规范化、重复性的


店长都会跟我们说要微笑服务,还要求在顾客进门的时候喊「欢迎光临」,这对于咖啡师来说也是很额外的劳动了,尤其是手忙脚乱地度过了高峰期,整个人都喘不上气,但看到顾客还是要笑脸相迎。






它具备「表演」的性质


说实话,做店员,体力劳动真的没什么,情绪劳动确实是很耗人,一些比较内向的人,他们就只想踏踏实实做一杯咖啡,让他们去时刻保持热情真的很消耗。既要好喝,又要你服务到位,最好还能回答你一些咖啡相关的问题,满足你提出的各种要求,心理咨询师还要上千块钱一小时呢,大家会觉得咖啡师的情绪劳动就是免费的。






它是被监控的,剥夺了劳动者自主性的


顾客经常会莫名拍照发点评平台,有时候你已经高强度忙了2个小时,终于人少了一点,看一眼手机,就被顾客拍了发在网上,然后老板就来找,问为什么上班玩手机,会觉得自己时刻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。






情绪剥削,在零工经济和平台经济领域尤为突出,它甚至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剥削,毕竟没有几个劳动者会热衷于在工作里持续「表演」。它牺牲了劳动主体的自由,更可怕的是,它也强化了社会矛盾——


就像在 Manner 冲突事件其中一个视频中,我们所看到那样,最终让男性店员爆发的,是那名顾客掏出手机,边拍边质问:「你叫什么名字?」。

顾客至上

社会更分裂


面对投诉,多数公司所采取的处理方式,就是把压力给到劳动者。分辨事实是费力的,那么便不如粗暴一点。


店铺运营有投诉机制,被投诉了,会影响经理的绩效,也会导致自己被扣钱,很多时候申诉是没用的,根本不问青红皂白。而且有一些外卖订单上的备注也很吓人,上面会写「做得好喝点,不好喝就投诉你」,这种留言太常见了,已经麻了。






消费者满意了,系统评分也满意了,员工不满意可以辞职,换人就是。


美国社会学家 Amy Hanser 提出过一个叫作「区隔劳动(distinction work)」的概念:劳动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,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优越服务体验的期待,使消费者获得优越感,凸显出社会地位的不同

[3]


在平台经济中,这种区别性劳动通过算法和顾客评价体系,被无限制地放大了,导致服务员越来越卑微,顾客越来越跋扈,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[1]


点开你的外卖、保洁、打车订单看看,评分体系里,除了原本应得的服务,是不是还有很多其他的评价标签,回忆一下,是否曾有服务人员曾向你索取评价,拜托你一定要给五星好评?



情绪剥削反复使用,区隔劳动反复上演,对个人来说是身心健康的摧残,但对社会又何尝不是?谁能保证下一次的暴力冲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,又应该由谁负责发起改变呢?

最后


其实,如果你仔细看其中一个视频,你会发现 Manner 咖啡师和顾客的导火索,在于「这杯咖啡等了超过 8 分钟」。


根据点单记录,这杯咖啡目前已经等了10 分钟;顾客认为这超出了她预期的7、8分钟的取餐时间,耽误了她的行程。因为几分钟的偏差,最终导致冲突发生。


这位顾客期待咖啡师精确;而咖啡师,期待顾客可以适当理解偏差。毕竟上一单的手冲咖啡,会让时间没那么容易把控。


图片来源:新浪新闻


这位顾客的期待有错吗?似乎并没有错,因为这正是连锁咖啡店市场发展到今天后,一家连锁咖啡店能提供给顾客的基本期待。


当然,你可以说咖啡店之所以在今天会提供这种期待,都是被卷出来的。如果回看 Manner 创始人的发家史,你会发现这是一位非常尊重咖啡师、也非常尊重咖啡的人,他把开店铺的成本压到最低,却仍愿意以十几块的价格,给顾客提供一杯有精美拉花的咖啡。


这也正是 Manner 一开始能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—— 用很低的价钱,获得很不错的咖啡体验。


但在更多的低价咖啡入局以后,比体验更重要的是效率、利润和投资回报率。


图片来源:电视剧《人生切割术》


因此,消费者怀着 10 块钱买到一杯不错的咖啡、并能准时喝上的期待来到 Manner,是被市场投喂的结果。她有这种期待,不能说是错的。


但咖啡师有错吗?也没有错。你不能苛求一位咖啡师,面对不同类型的单子、在一天中的每一秒钟,都让自己的手臂保持同等的运作节奏,掐准时间做好每一杯咖啡。


然而点单机器上的时间计算、规章制度的要求、消费者被培养出来的消费习惯,正在不断地逼迫柜台后面的店员们挑战不可能的任务。


图片来源:电影《摩登时代》


这看起来是咖啡师和顾客的冲突,但也是服务从业人员和算法机器的对抗,是消费者与消费真相的对垒。


柜台前后都是人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对待时,就会把怒火投射到对方的身上。


但归根结底,这怒火的火源,来自哪里呢?



今日互动


说出你的看法。


References:

[1]孙萍. (2019). “算法逻辑”下的数字劳动: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[J]. 思想战线,45(6).

[2]王蔚. (2021). 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及其情绪剥削. 经济学家(2), 15-22.

[3]Hanser, A. (2007). Is the customer always right? Class, servi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distinction in Chinese department stores. Theory and Society, 36, 415-435.


本文关键词:情绪劳动、情绪剥夺、算法、数字劳工

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,如果没提到,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~


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

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



作者 /  Lynx、丸子、卢舫

合作请联系: mkt@knowyourself.cc



监制 / Emma

 编辑 / KY主创们


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

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,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

点点 在看,看见系统之外的你和我👇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KnowYourself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